在观看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时,许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:裕王正规的炒股杠杆平台,作为嘉靖皇帝唯一的儿子,本应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,为什么严嵩和严世蕃父子还要与他作对呢?他们难道不害怕裕王将来继位后报复他们吗?
其实,这个问题并不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而故意设置的。严嵩和严世蕃历史上确实是裕王的死敌。甚至,历史中的严世蕃比电视剧里的表现还要过分得多。作为皇帝的儿子,裕王竟然需要给严世蕃送礼,才能拿到自己应得的薪水和福利。这看似荒唐,但也揭示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。
电视剧在这一点上有所省略,忽视了一个对局势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——嘉靖的第三子,景王朱载圳。有了他,严嵩和严世蕃为何总与裕王对抗的情节,就完全可以理解了。事实上,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的严嵩和严世蕃虽然有恶劣的描绘,但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比,他们的行径还是有所收敛的。
展开剩余76%历史中的裕王朱载坖过得比电视剧中描绘的还要悲惨。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,凭借着儿子获得了后宫的一席之地。嘉靖年间,由于长时间无子,皇帝对儿子渴望至极,任何怀孕的妃子都能晋升。而杜氏在前两个儿子夭折后,才生下了裕王朱载坖,但她依然只是个妃子,显然并不受宠。嘉靖三十三年杜氏去世时,嘉靖不仅未表现出伤心,反而压制了她的葬礼规模,连裕王按照礼法给母亲守孝三年的权利也被剥夺。可以想见,裕王因为母亲不受宠而缺乏足够的支持,而他自己性格内向,更不讨嘉靖欢心。
当裕王被封为王并出宫建府时,由于财政拮据,连王府的开销都难以维持。他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,而此时,他自然想到了嘉靖的宠臣——严嵩和严世蕃。在《明史·食货志》中,记载了藩王的标准俸禄,包括米、钞、锦、丝等多项物资,但裕王并未获得足够的资助。甚至宫中的赏赐,连续三年都没有给他任何补助。为了解决困境,裕王不得不动用家底,甚至借钱贿赂严世蕃,才得以拿回三年来应得的赏赐。
严世蕃对此非常得意,他大肆宣扬自己对裕王的控制,甚至公开说:“天子儿行金我,谁敢不行金者?”显然,严世蕃对裕王的态度比电视剧中的表现更为恶劣。可是,问题来了,裕王是未来的皇帝,严嵩和严世蕃难道不担心他将来登基后报复他们吗?
这里的关键人物就是景王朱载圳。其实,在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的设定中,裕王并非嘉靖唯一的儿子。景王仍活着,且两人年龄相差无几。按照常理,裕王应是继承人,尤其是在先太子去世之后,裕王的身份应当得到优先考虑,但嘉靖并未立他为太子,而是将裕王和景王都送出宫,享受同等待遇。实际上,嘉靖表面上没有偏爱任何一位儿子,但他对景王的支持远远超过裕王。
景王的母亲卢靖妃是嘉靖的宠妃,她的支持使得景王得以生活得相对宽裕,甚至得到了额外的补贴和支持。尽管嘉靖表面上对两个儿子的待遇一样,但他实际的偏向让裕王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。大臣们迅速察觉到这一点,纷纷支持景王,一些官员希望景王登基后能获得更多的利益。严嵩和严世蕃也正是支持景王的一派。
严嵩和严世蕃父子之所以支持景王,而不是裕王,显然是因为他们看重未来的利益。作为已经站稳脚跟的权臣,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眼前的荣耀,而是要在嘉靖去世后继续维持家族的权势。支持景王一旦登基,他们便能凭借“从龙之功”继续维持在朝中的地位,而如果裕王继位,他们的地位必定会受到威胁,甚至被取而代之。
在这种复杂的权力斗争中,严嵩和严世蕃虽然表面上与裕王保持距离,但他们的真正目的则是为自己家族的未来铺路。甚至在嘉靖的重重疑虑和严嵩的压力下,他们也必须装作与裕王对立,以免引起皇帝的不满。
然而,严嵩和严世蕃的命运最终并未因为他们的权谋而更加巩固。嘉靖的厌倦与对严嵩家族的疑虑,导致了他们的权力最终崩溃。随着景王的去世,严世蕃被斩首,严嵩也被削职,家族的荣耀迅速烟消云散。几十年的权势,最终在一个转瞬之间崩塌。
从这一点来看,严嵩和严世蕃对裕王的态度,似乎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毕竟,他们的权力完全依赖于嘉靖,而不可能因为裕王的未来而有所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